情商,作为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把情商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1]:
一是自我认知,即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动机,以及它们对于别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是自我约束,即控制和转移破坏性的情绪或冲动。
三是激励要求,即为了一些超越回报和地位的原因而努力工作的激情,充满活力和有决心追求目标的倾向。
四是同理心,即理解人们的脾气秉性,根据人们的情绪反应采取对策的技能。
五是社交能力,即善于建立和管理关系网络,能够找到共同的立场,建立亲密的关系。
这五种能力可以归类为: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激励自己、认识别人、管理别人。因此,关于情商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可以看到四个面向: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
把别人当自己:感受而非理解
高情商的人有一种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立场,说话做事会顾及他人的感受。这就是情商中“把别人当自己”的一面。
凭借经验去理解别人,对别人的遭遇感到同情,只是一种初级感受。同情心并没有体会到和别人一样的感受。甚至,部分人会以一种过来人的心态来居高临下评判、指点别人的言行。真正高情商的人,“把别人当自己”是要感受而非理解,感同身受才有可能起身帮助他人。
斯密有关道德情操的根源也是人的感同身受,“处于对他人幸福的关心,我们形成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处于对自身幸福的关心,我们怀有谨慎的美德。谨慎让我们自我克制,从而免受伤害和痛苦,而正义和仁慈让我们为他人某得幸福。”因为正是与潜在受害者——比如遭受痛苦、威胁或者贫困的人——感同身受,愿意与之分担困苦,才促使人们行动起来帮助他们。
把自己当别人:同理心
人我有别,但人与人之间拥有共情和共通的可能性。在每时每刻,在人类的身体中都持续存在着一种“体验的流动”。一个人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用它当做一种参照物,来搞清楚他现在所经历的到底意味着什么[2]。
人本主义创始人卡尔·罗杰斯同样提出,共情能力,或移情能力,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你放下你为自己握紧的观点和价值观,为了不带偏见地进入他的世界。这代表着你放下你自己,把自己当别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同理心的最高水平出现在童年期后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超越当下的情景来理解困扰,并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状况或状态也许是其长期困扰的根源。此时他们可以感受到整个群体的困苦,比如穷人、受压迫的人以及被遗弃的人。这种理解到了成年期会演变成以希望减少贫困和不公正为核心的道德信念。
把别人当别人:边界感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刺猬效应”。婴儿5个月大可以清晰地以皮肤包裹的自己区分出“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从而建立起物理性的边界概念。《五十公里桃花坞》中,李雪琴和郭麒麟默契地说出了“我不来麻烦你,但请你也不要来麻烦我”的共事心理。懂得“把别人当别人”的边界感,坚守自己的边界,尊重他人的边界,远而不疏、疏而不离、近而不入,让自己舒服,也需要让他人舒服。
把自己当自己:自己爱自己
弗洛伊德指出如果一个人有爱的能力, 那么他会爱他人, 也更会爱自己, 爱自己与爱他人是不可分割的。自己爱自己,就是对自我的重视,就是对自己的需要、欲求以及实现的关心。真正的自爱既是对处于社会关系中自我的爱,同时又是建立在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基础上的自我的爱。
有传卓别林晚年写过一首诗,《当我真正爱自己》: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Reference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361192/
[2]
卡尔·罗杰斯: 共情(Empathy)是什么?:https://mp.weixin.qq.com/s/vKSiOX6oJmJ_88-RcjUt2w